古代中國,是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國度,就金屬工藝而言,就有十大令後世驚嘆的工藝!
1、鎏金
近代稱「火鍍金」。將金熔於水銀之中,形成金泥,塗於銅或銀器表面,加溫,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於器表,謂之鎏金。到戰國時期,鎏金工藝已比較成熟,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墓所出鎏金銅獸為其代表。以後歷朝歷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的美感。
2、鏨刻
系用各種大小、紋理不同的鏨子,用小錘敲擊鏨具,使金屬表面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達到裝飾器物的目的。這種工藝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它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產生多層次的、變幻的立體效果,既光彩綺麗,又非常和諧。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此後歷朝歷代均沿用。
3、累絲
將金拉成金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在器物上,謂之累絲。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所出精美絕倫的金鎖鏈就是以多股細如毫髮的金絲編累而成,不僅代表了戰國時期的工藝水平,亦是匈奴金屬編絲工藝的傑作。
4、炸珠
將黃金溶液滴入溫水中會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謂之炸珠。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以作裝飾,如聯珠紋、魚子紋等。
5、燒藍
燒藍也稱為「銀藍」、「銀琺瑯」,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花絲、燒藍相結合的工藝則被用在製作各類首飾和立體銀擺件中。在銀器上塗敷一層五光十色的釉彩的燒藍工藝,為古老的首飾注入了新的活力。北海的九龍壁、天壇祈年殿就是燒藍的傑作,九龍壁中顏色不同的巨龍就是燒藍工藝特有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
6、掐絲
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江蘇刊江東漢廣陵王墓所出龍形金飾即有掐絲工藝製成的圖形。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也運用在琺瑯器上,如掐絲琺瑯器等。
7、錯金銀
亦稱金銀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成凹槽圖案,然後在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再用錯石(即磨石)錯平磨光,利用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顯現花紋,謂之錯金銀。如果是將純銅片嵌入青銅器表面,可叫做鑲嵌紅銅。此種工藝產生於春秋時期,欒書缶上的錯金銘文和洛陽中州路所出錯金帶鉤就是這種工藝的早期實物。戰國時期廣為運用,東漢以後逐漸衰落。
8、錘鍱
晉代發明的一種雕塑技法。其法是先做成所需要塑造物體的模型,然後用薄銅片披在模型上,錘打而成,稱為「錘鍱」。這是我國較古老的一種技術。一般來說,凡隱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都是經過錘鍱製成的。北京市平谷縣劉家河商代墓葬所出金臂釧、耳環就是以錘鍱法打造而成。錘鍱技術是金細工藝的基本技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9、鑲嵌
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淺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整光滑。鑲嵌工藝始於二里頭文化時期,春秋時期較盛行。二里頭遺址所出鑲嵌綠松石的圓形銅器為目前所見最早的鑲嵌實物。
10、點翠
點翠作為古代首飾製作的一種工藝,歷史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戰國時期,在清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點翠是我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製成各種首飾器物。由於其製作工藝複雜,成品非常難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鳥羽毛稀有罕見,再加上環保等時代需求,這項傳統工藝現在幾乎失傳。
文章出處:壹讀2016年9月19日
請持續關注協會就能多得相關資訊
台南/中華珠寶會 :台南市忠義路二段202巷9號2樓 :06-2213883
留言列表